課程介紹
建築敘事課程旨在養成學生於真實環境中,習得各類風格的建築表現方法,能從靜態與動態的敘事手法分析空間,以及應用當代科技技術綜合媒體建立個人敘事風格,以多元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步驟,培養學生在建築專業領域的整體性思維。

課程設計
課程目標
課程工作坊-小組場域研究與討論
課程工作坊-作品創作過程
本學期將敘事課程分為兩步驟,第一步驟培養學生靜態敘事能力: 建築速寫圖像筆記,建築速寫是建築界在初步認識環境時的必要能力之一,藉由速寫將所見轉為所知,應用簡潔的圖面敘事同一環境不同時候的觀察比較,也能呈現不同環境對同一共通特質的對照,因此帶領學生至不同地點進行建築速寫,包含台南司法博物館、成大小西門、台南孔廟、台南武德殿等,建立空間敘事與分析性透視能力;第二步驟結合跨領域合作,在密集時間內,以多元手法敘事特殊族群設計案,讓學生體驗建築業界緊湊的設計習慣,包含特殊對象設定、場域研究、設計圖面統整、提案模型製作與同儕發表競賽等流程,學生不能憑空想像空間,而是根據真實場域設計友善空間,已解決特殊族群的需求,建立同理心與團隊合作能力。藉由上述兩個步驟,學生能養成由淺入深解決問題能力,廣泛搜集資訊、媒材、資訊知識等表述能力,並對真實環境有更深切的理解,善用工具強化建築專業能力。
隨著技術的改變以及便利性,建築專業的敘事工具與手法隨著時代的演進而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應用方式。當代的建築敘事不只重視靜、動態的視覺效果(網際網路的知識傳播,建築競圖時的表達方式等),更強調善用資源快速整合與解決問題能力,熟習這些工具有助於建築專業學習者,擁有更為強大的敘事能力,將建築設計的複雜思考,轉換成為清晰可變的視覺資訊,傳達給他人。另一方面,也藉此工具的運用,自我釐清建築設計過程的問題解決,進而發展出具有設計專業者個人風格及看法的專業建築敘事方式。




課程工作坊-破冰遊戲合照




課程工作坊-開啟設計思考腦








課程作品




17主播-一起生活一起快樂
小組成員
林耕民、邱奕勻、符亦齊、鄭睿、焦鈺婷




醫學院中庭加走廊
小組成員
陳奕均、吳庭榛、李祐欣、呂友瑄、林上菁




菠蘿油
小組成員
蘇芷萱、張惠淳、岑令翹、姚宏、林欣汝




飯飯之輩 - 醫學院圖書館
小組成員
王界龢、林蔚 恩、方若嘉、陳明華、陳采愉




楊士玠 建築速寫圖像筆記




鄭景城 建築速寫圖像筆記




蕭國呈 建築速寫圖像筆記




黃子晉 建築速寫圖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