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授課教師 建築系 簡聖芬副教授
教學助理 科藝所碩一 陳品鈞 
     建築所碩一 蔡孟玲
     科藝所碩一 廖子瑩
     建築所碩二 陳少華
課程對應之SDGs
Sustainable_Development_Goal_3.png
Sustainable_Development_Goal_10.png

課程介紹

00:00 / 01:23

帶領學生在資源有限的偏鄉環境中,認識以人道精神為旨的地域性構築和群眾合作建造。透過跨領域背景進行實踐,實際走入社區,運用不同背景創意、同理心與觀察力,與在地居民/師生協作,發展在地共學與共創,並完成環境實作。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在地居民與師生活用社區既有技藝/文化資產,將學習驗證在創造社區共享的公共空間。

課程邀請三場來自不同主題與專長的講座,由建築空間、文學空間與社區再生空間等,給予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與敘事方式,引導各組以場域工作坊採集資料及以往課程蒐集的資料,進行在地議題的探索,採用「設計思考」問題探索與界定的工具,如:關聯圖法,進行資料分析。由資料覺察的洞見,選定敘事議題,透過Story Map 故事地圖述說左鎮的故事呈現課堂成果。

​課程目標

  • 從人道精神出發,認識建築與義築,初探設計與文化敘事的內涵

  • 走入左鎮,實際尋找在地課題的設計線索,以空間與多媒體敘事進行議題探討

  • 反思未來,檢視自身專業如何連結土地關懷

​課程設計

本課程之敘事力培育目標在培養學生理解設計與文化敘事的內涵,並且學習空間與多媒體敘事的方法。教學策略則採用建築環境為課題的場域實作,與實作的社區合作,協助社區調查其環境與文化資源、過程中與社區對話、進而整理其環境與文化的故事、最後成果回饋社區運用。

敘事力教學重點

  1. 觀察與理解:現象觀察工作坊(第6~7週)及左鎮工作坊(第10~11週)均著重深化學生「看見」的能力

  2. 圖像/空間敘事方法:安排主題專長講師的特邀演講(第4~9週),從建築空間、文學空間及文化空間等對照角度,提供學生認識多種敘事方法

  3. 專案敘事實作(第12~17週):搭配原課程採用的設計思考教學,以分組方式讓學生從實際場域所得的觀察理解,選定課題,進行設計探討。本實作歷程的各階段產出,必須與同學、老師、社區進行對話,均為敘事的演練

​課程作品

透過Story Map 故事地圖,三組同學分別以「老屋——阮一世人的歸宿」、「人與自然的故事」、「上學之路」不同的主題呈現,結合文字、圖像與地圖,敘說一段關於左鎮的故事。

「老屋」——阮一世人的歸宿

小組成員

 

經濟系大二王品軒

台文系大四黃珮容

數學系大一傅尚堯

協力助教

科藝碩一廖子瑩

科藝碩一陳品鈞

上學之路

小組成員

 

機械系大一劉育如

土木系大一莊子昂

政治系大四張秉中

都計系大二陳韋彤

協力助教

建研碩一蔡孟玲

上學之路
人與自然的老故事

人與自然的老故事

小組成員

 

歷史系大四胡毓文

政治系大四田懿承

航太系大一王智洋

協力助教

建研碩二陳少華

教育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 

國立成功大學 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 2021 by NCKU storytelling.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