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授課教師 建築系 簡聖芬副教授
教學助理 科藝所碩一 陳品鈞
建築所碩一 蔡孟玲
科藝所碩一 廖子瑩
建築所碩二 陳少華
課程對應之SDGs


課程介紹
00:00 / 01:23
帶領學生在資源有限的偏鄉環境中,認識以人道精神為旨的地域性構築和群眾合作建造。透過跨領域背景進行實踐,實際走入社區,運用不同背景創意、同理心與觀察力,與在地居民/師生協作,發展在地共學與共創,並完成環境實作。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在地居民與師生活用社區既有技藝/文化資產,將學習驗證在創造社區共享的公共空間。
課程邀請三場來自不同主題與專長的講座,由建築空間、文學空間與社區再生空間等,給予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與敘事方式,引導各組以場域工作坊採集資料及以往課程蒐集的資料,進行在地議題的探索,採用「設計思考」問題探索與界定的工具,如:關聯圖法,進行資料分析。由資料覺察的洞見,選定敘事議題,透過Story Map 故事地圖述說左鎮的故事呈現課堂成果。
課程目標
-
從人道精神出發,認識建築與義築,初探設計與文化敘事的內涵
-
走入左鎮,實際尋找在地課題的設計線索,以空間與多媒體敘事進行議題探討
-
反思未來,檢視自身專業如何連結土地關懷
課程設計
本課程之敘事力培育目標在培養學生理解設計與文化敘事的內涵,並且學習空間與多媒體敘事的方法。教學策略則採用建築環境為課題的場域實作,與實作的社區合作,協助社區調查其環境與文化資源、過程中與社區對話、進而整理其環境與文化的故事、最後成果回饋社區運用。
敘事力教學重點
-
觀察與理解:現象觀察工作坊(第6~7週)及左鎮工作坊(第10~11週)均著重深化學生「看見」的能力
-
圖像/空間敘事方法:安排主題專長講師的特邀演講(第4~9週),從建築空間、文學空間及文化空間等對照角度,提供學生認識多種敘事方法
-
專案敘事實作(第12~17週):搭配原課程採用的設計思考教學,以分組方式讓學生從實際場域所得的觀察理解,選定課題,進行設計探討。本實作歷程的各階段產出,必須與同學、老師、社區進行對話,均為敘事的演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