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平等環境之通用設計實務培育
授課教師 職治系 黃百川助理教授
教學助理 經濟系大四 沈姵昕
課程對應之SDGs





課程介紹
台灣面臨少子化與老年化,意味對孩童成長的支持環境更形重要、高齡國民的人口比例提高,這兩個族群具備之身心條件、從事之日常活動不同於青壯年。此外,隨著社會發展,對失能者 (disable individuals) 的平等參與權越發重視,社會環境改良也從早期較被動的「排除行動障礙 (無障礙空間) 」,到近年更為積極主動、全面的「促進參與」。這樣的族群與人權觀念的改變,共同指向了「共融性設計 (design for all; inclusive design)」,或稱「通用設計 (universal design)」。
通用設計應該要將一整日的連續性考量進來,橫跨所使用的物品、私人空間(住家)、與公共空間,分析在各場域所從事之活動,搭配當事者之身心條件分析,否則將是破碎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此課程結合職能治療系、建築系、不分系、工業設計系等共同辦理「多元平等環境之通用設計實務培育」課程,讓學生了解人們對環境的感知途徑、使用者的多元特性、無障礙相關法規的歷程、環境檢測的方式,參考一些實務的應用。然後藉由真實的場域,以設計思考工作坊模式,跨領域、跨年級分組考量不同族群之身心條件下,從各專業角度進行活動分析及環境評估,系統化檢視需求與問題,最後規劃出改善方案或成品原型等。從中培養跨專業人脈連結與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之能力與經驗。
課程特殊性包含:課程規劃結合三要素:跨領域、敘事力與真實議題。本課程跨醫學院、設計規劃學院、不分系等,融合職能治療、建築、工業設計等多方背景的講師,對同學們講授、分享、討論環境中通用設計之重要性與應用。同時結合敘事力相關課程,包含簡報學課、五感體驗、障礙體驗與設計思考工作坊。一路帶領同學們模擬體驗高齡者、生活失能者之日常生活,習得通用設計之重要性與應用,並將所學,藉由異地教學,以真實議題進行設計思考團隊操作,讓不同背景的同學們,一同腦力激盪提出能改良現今公共或居家環境之方案。